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体育资讯 >

阿布扎比特奥会:“金牌教练”姚楠与特奥运动之缘

时间:2019-09-30 00:20
  

  阿布扎比3月20日电 题:“金牌教练”姚楠与特奥运动之缘

  记者 王祖敏

  12人参赛,获得11枚金牌7枚银牌7枚铜牌,中国速滑队在第十五届世界夏季特奥会上递交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

  看见挂着奖牌的运动员发自肺腑的笑容,目睹十几年来队员们因特奥会的改变与成长,作为承担着夏季轮滑和冬季速滑两个项目训练的中国特奥教练之一,姚楠再一次感受到了从事特奥运动的荣光。

姚楠分享队员们的成功。中国特奥轮滑队供图

  想象与现实的差距 差点让她“跳槽”

  1999年,姚楠从哈尔滨的速度滑冰专业队退役,次年进入哈尔滨市南岗区启智学校(后更名为哈尔滨市燎原学校),成为一名特奥教练。

  那时,她意气风发地走上这个特殊奥林匹克运动的训练场,怀揣着的是以另一种身份实现奥运金牌梦的理想。可当她第一次接触到她的队员,她一下子懵了。

姚楠(前排中)与中国轮滑队在领奖台上感受收获的喜悦。中国特奥轮滑队供图

  “他们根本不可能从事速滑运动!”这是当时她的第一反应。

  队员中没有一个会系鞋带的,等她挨个儿帮着他们系好鞋带,大半节训练课的时间已经过去。可穿上冰鞋的队员要么无法站立,要么根本不敢起身。“那时候我是崩溃的,对进入特教学校的选择充满懊恼。当时想刚来先练着,反正我也不会在这儿呆很久。”现在回忆起当初的想法,姚楠还有些不好意思。

  2001年,还在择机“跳槽”的姚楠作为中国特奥代表团的速滑教练,赴美国阿拉斯加参加冬季特奥会。正是这次经历,让她做出了“留下”的最终选择。

  她说,在阿拉斯加,她看到一些中度甚至重度的智力残疾选手一样能在冰上展示出高超的技巧和曼妙的动作,看到赛场外的孩子们开心地融入到人群之中,“那些场面真的深深震撼到我。别人能做到,我的队员为什么做不到?!”她在心里反问自己。

赛前,姚楠为参赛选手检查护具。中国特奥轮滑队供图

  要想改变别人 首先改变自己

  阿拉斯加之行无疑是一趟让姚楠“洗心革面”之旅。“如果我自己都不能做出改变,还怎么要求这些有着心智发育障碍的队员们改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似乎自言自语地说。

  她的改变首先是在思维方式上。他们不是普通的运动员,不能按竞技体育的训练方式来规范和要求他们,他们更需要的是耐心与鼓励。

  于是,队里开设了“系鞋带课”,一方面是节省宝贵的训练时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己的动手能力;训练前的热身活动调整为一些趣味游戏,让队员们在愉快的心情和氛围中进入训练状态;对动作的规范要求变成了鼓励挑战与尝试,日常“训导”以赞美为主;训练之余,组织各种趣味活动,帮助他们接触社会、彼此熟悉,成为一个融洽的团队……

  这些改变的成效显而易见,队员们对速滑的兴趣与日俱增,队里的欢乐氛围也日益浓厚。但面对狭窄锋利的冰刀、极其滑溜的冰面,队员们的紧张与恐惧却不是在短时期内能消除的。

  姚楠决定从轮滑教起。

  轮滑和滑冰虽是两个不同的项目,但基本的技术动作非常相近。相对于冰刀,轮滑鞋更容易控制,速度也慢很多,能有效解决孩子们站不稳、胆小怕速度的问题。

  一个夏天的轮滑训练后,到了冬季上冰的时候,姚楠被眼前场景惊呆了:穿着冰刀的孩子们兴奋地滑进冰场。那天晚上,她挨个儿地给朋友、同事打电话,告诉他们“我成功了!”

  收获与成长比金牌更重要

  不懈的努力终于迎来丰厚的回报。2005年的日本长野冬季特奥会,姚楠带领的16名速滑运动员获得了22枚金牌,占中国代表团金牌总数的60%,被日本媒体称为冰场上的“闪亮明星队”。

  轮滑项目也同样成为中国队在夏季特奥会上的优势项目,本届特奥会再次为中国代表团贡献11枚金牌。

  但相对于这些耀眼的金牌,姚楠更看重的是队员们在参与特奥运动后的收获与成长。

  她介绍说,在2001年第一次带队参加特奥会时,一些队员对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欢迎感到害怕,那种紧张与恐惧的神情与现场热情的氛围格格不入。如今参赛的这些队员,已能愉快的融入特奥会的氛围之中,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与外国选手友好交流、互赠礼物。

  姚楠曾带过的一个队员参加过6次特奥会(冬季和夏季),她保存着这名队员每次获奖时的照片。“2001年他第一次登上领奖台时,像个犯错的孩子,完全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随后每年他都会有变化,到2011年最后一次参加雅典夏季特奥会时,他已将领奖台当成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摆出各种pose,我都没有他的那种自信。”姚楠欣慰地说。

  如今,这名选手已经退役并有了很好的工作,开启了他融入社会后的精彩人生。

  姚楠称,如果说特奥运动是这个特殊群体重塑自信、融入社会的桥梁之一,特奥会则是他们生命过程中的一次涅槃,将无限扩大他们眼前的世界。作为一名将他们送入特奥赛场的教练,姚楠对自己的事业也早已从当初的“抵触”到现在的“无悔”与“热爱”。

  “作为健全人,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让这些孩子生活得更好。我骄傲,我做到了!”她说。(完)

------分隔线----------------------------
推荐内容